科技創新 情報先行
7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聽取對當前經濟形勢和下一步經濟工作的意見建議。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注意到,座談會上,“創新”這個關鍵詞被多次提到。
李強在座談會上強調,
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拓展新的增長空間。
要順應當前技術迭代更快、顛覆性創新更多、跨領域融合更深等新特點,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支持,促進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
要改革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更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出來,把我國規模宏大的各類創新資源組織好、運用好,持續釋放巨大創新力量。
同時,李強希望各位企業家堅定信心、專注創新發展,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優,同時多反映真實情況,多提出務實建議。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當前,中國一系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舉措讓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投資中國的信心倍增、步伐加快。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中國正在通過加快科技創新水平,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科技創新。在深圳,一批顛覆性、前沿性創新成果正在源源不斷地孵化落地,轉化為生產力。2019年,香港“獨角獸”企業思謀科技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和工廠,通過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創新應用,助力傳統制造業產線降本、提質、增效。
從論文轉化為產品,資金的投入是關鍵。思謀科技不僅撬動了多家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還成為香港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港投公司的首個投資對象。五年來企業產值每年翻一番,產品服務于空客、卡爾蔡司、特斯拉等近300家頭部企業。
像思謀科技一樣,截至去年底,18家香港基因“獨角獸”企業已有11家落戶深圳,涵蓋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領域。“香港研發+灣區智造+國際資本+全球市場”的模式,讓創新成果如魚得水、大有所為。
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代表,在今年全國兩會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無人機之都”,深圳于今年推出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立法,提出了不少制度創新舉措,對低空空域協同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予以規范,其中不少經驗正在被國內外復制。
世界無人機大會主席、深圳市無人機行業協會會長楊金才稱,“2023年,中國民用無人機行業有27.5%的增速。無人機這個產業一元的產值可以輻射帶動五元的經濟,所以,無人機行業實際上去年輻射帶動了7000多億元的市場。到2030年,在我看來,無人機行業一定會超過5萬億元的市場經濟產值。”
人形機器人作為未來產業的代表,正在被培育壯大。今年2月,國產人形機器人Walker S走進汽車工廠流水線,實現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與人類協作完成汽車裝配及質量檢查的作業。未來五年,人形機器人有望實現規?;瘧谩4送?,空天裝備、基因技術、細胞治療、類腦研究等未來產業也都在布局中,未來有望實現爆發式增長。為了讓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盡快落地,中國正在用各種創新之舉破解工業空間緊缺的難題,深圳給出的辦法是“向天借地”“工業上樓”。
專家認為,中國正在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布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個過程需要破除體制機制壁壘,建立更包容和開放的制度環境。
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洪向華表示,“我們要打開政策的空間,為這些新興產業從一個理念、科技到產業轉化的過程減少流程、優化流程,能夠快速地投入到生產當中去,這樣才能產生實實在在的拉動經濟發展的動力。”
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
今天的中國,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
萬米海底,“奮斗者”號完成深潛;大山深處,“中國天眼”巡天觀測;碧海之中,國產大型郵輪實現首航;萬米高空,國產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浩瀚太空,嫦娥奔月書寫人類探月新篇章……一個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研發人員總量和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世界首位,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
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研發體系和工業體系,生產力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表示,黨的十八大之后,創新成為新發展理念之首,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時代價值,這也意味著要通過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來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從而真正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集中力量實現“從0到1”重大突破,解決一批影響和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原始性引領性創新。
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先進材料、科研儀器等瓶頸制約加大技術研發,為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
十年來,我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萍纪度胫鹉赀f增——2012年至202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03萬億元增長到3.3萬億元;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
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基礎前沿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載人深潛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優化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組織實施重點領域產學研協同攻關,聚集培養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創新驅動發展效果凸顯,傳統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布局建設,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安上新引擎。
以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以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重要的在于找好重點、焦點和著力點。”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把重點、焦點和著力點放在市場、創新、企業家三個方面。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激發市場活力。”趙艾認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依然是新一輪深化改革重中之重。
趙艾表示,我們常說“綱舉目張”。要“舉”好、“舉”強繼續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個“綱”,去“張”深、“張”實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這個“目”。要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協同發展,聚焦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改革攻堅,打破阻礙市場化配置資源、影響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層障礙,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當然也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趙艾指出,對于政府而言,重要的在于實施營商環境改進提升行動,抓好招商引資領域突出問題整治,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營商環境,特別是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平等競爭的法治環境要勝于任何優惠政策。改革與法治,如一鳥兩翼,一車兩輪。只有法治成為真正的法治,才能從根本上掃清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體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激發創新活力。”趙艾說,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創新包括很多內容,重點一是科技創新,二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三是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激發企業和企業家的活力。” 趙艾說,激發市場活力,離不開企業和企業家的活力,創新的活力同樣很大程度上也來源于企業家和優秀企業家精神。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處理好政府和企業、企業家的關系。因此,激發企業和企業家的活力,對于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是關鍵的關鍵。
2013年,我國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量子反?;魻栃?/span>
2014年,我國發現甲烷直接轉化的辦法
2015年,暗物質衛星“悟空”上天
2016年,我國科學家領銜繪制全新人類腦圖譜
2017年,“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通信
2018年,首只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2020年,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2021年,神舟兩次成功發射,中國人長期駐守太空
2022年,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
2023年,“中國天眼”發現納赫茲引力波存在關鍵證據
2024年,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啟商業首航……
新征程上,以創新為引領,以改革為動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將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境界,也將見證更多這樣的精彩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