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官方微信

      首頁  >>  新聞資訊  >>  焦點新聞  >>  正文

      如何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專訪八位院士

      發布時間:2024-4-2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衡格格    審核:張經緯 王靜


      ◆ 受訪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序):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喬杰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榮

      吉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希

      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忠欽

      廈門大學教授、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南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竇賢康

      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顏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

      ◆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或占據前沿技術制高點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強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

      ◆ 建議鼓勵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牽頭組織相關優勢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用戶等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充分融合科研機構的研究優勢、企業的產品優勢、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的資金優勢,通過分工協同開展關鍵材料器件設備的自主研發

      ◆ 目前,我們亟需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加強具有國際視野的基礎學科戰略及領軍人才自主培養及保障體系建設

      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基礎研究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召開基礎研究科學家座談會。接受記者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的多位與會專家表示,新時代加強基礎研究,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探索科技前沿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更有效地結合起來,把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更好地結合起來,切實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更加有力地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

      記者:作為國家資助基礎研究的主渠道,自然科學基金是如何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

        竇賢康:一年來,我們在中央科技委的領導下,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切實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有力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

        作為國家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重要平臺,我們重點圍繞人才資助政策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持續提升服務廣大科研人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繼續加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資助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2879項,經費68億元,同比增加617項,并積極支持中青年科學家承擔重大類型項目,吸納優秀青年人才參加項目評審;二是前移資助端口,試點開展對優秀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的直接資助,加強基礎研究后備力量的培養,為構建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提供“源頭活水”;三是優化女性科研人員資助政策,將女性科研人員申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年齡放寬至48歲;四是優化博士后承擔科學基金項目政策,取消面上、青年、地區項目不允許博士后變更依托單位的限制。

      記者:如何理解基礎研究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

       顏寧:說起基礎科研,人們普遍認為它是自由探索,我本人也一直在相對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中成長至今。但像人類基因組計劃這類目標明確的大項目顯然屬于有組織科研,也極大地促進了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創發現。所以,要讓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互促進,激發科研人員內驅力,開展“頂天立地”的科研。

        所謂“頂天”,就是在科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篇章、在世界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原創發現。這類研究必須堅定不移地鼓勵自由探索,探討未知、拓寬領域,做到“頂天”;所謂“立地”,是目標導向類基礎研究,堅持“四個面向”,從需求端找到問題的出發點。具體到生物醫藥領域就是揭示致病機理,開發新藥物、新療法,這正是發揮有組織科研的優勢領域,也能產生原創成果。

      記者:如何找準科研方向,凝練出真問題?

        鄭南峰:當前,我們很多基礎研究是一些前沿領域跟蹤熱點的研究,難以對國家需求和科技創新作出實質性貢獻。挑戰在于如何凝練要解決的真問題。這就需要去引導和發掘產業后端需求,讓他們成為出題人和閱卷人。建議科技主管部門進行項目試點,例如針對特定的國家戰略產業方向,通過與能夠精準把握相關產業方向的研發機構緊密合作,邀請跨學科研究人員、成果應用方、企業家等共同參加,從產業端梳理基礎研究的痛點問題,制定解決真問題的指南方向。

        潘建偉:以我自身從事的量子信息科技為例,在20多年前的起步階段,我們就確立了廣域量子通信和可擴展量子計算的長遠目標,此后一直朝向這些目標引進并培養人才、逐步突破關鍵技術,為后續一系列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礎。基礎研究作為創新的源頭和底層,尤其需要在暫時還看不到實用價值的階段就進行前瞻性布局。

        顏寧:我在深圳灣實驗室經常對PI(首席研究員)們講,應該到醫院和臨床醫生聊天,到大自然里去觀察,無數未解之謎都能成為原創發現的基礎。我們專門設立了雙PI臨床研究項目,要求申請人必須是臨床一線人員,促進科學家與臨床醫生合作。我們希望臨床醫生發現問題,科學家凝練問題、探索問題,支持他們在基礎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發現,開發新療法、新藥物,助力臨床救治。

      記者:當前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推動解決真問題,最關鍵的是什么?

        張榮:全面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應立“大體系”。對重大科學問題和重大戰略需求的系統性謀劃、前瞻性布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體系建設。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部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按照“面向國家急需、圍繞關鍵領域、立足高校優勢、強化系統集成、實現一流貢獻”的總體思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或占據前沿技術制高點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強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

       喬杰:推動中國醫學基礎研究領域真問題的解決,就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一是充分引導、靈活利用前沿技術性手段開展多維度探索,建議設立交叉協作基金圍繞藥物靶點和新技術引領新藥突破。藥物靶點的發現是新藥研究的源頭創新,也是我國的短板,建議整合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力量,交叉協作開展高水平的基礎研究,爭取實現“從01”的突破。候選藥物的發現是新藥研究的限速步驟。建議大力發展高效綠色的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的新試劑新反應,以及人工智能、類器官芯片等新技術新方法,大幅提升新藥發現的速度,改變新藥研究“1010億美元”的傳統模式。

        二是對我國已有、獨有的國際領先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成果加強梳理,對這些成果的潛在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加快轉化應用進程。以“細胞可塑性”領域為例,繼“體細胞核移植”“誘導性多能干細胞技術”之后,我國科研工作者目前已經系統建立了采用化學小分子調控細胞可塑性的第三代技術,稱為“化學重編程”,相關核心底層技術的知識產權由我國獨有,在重大疾病治療方面的轉化應用已經進入到臨床研究階段,建議將這一技術前沿優勢與我國臨床醫療資源優勢相結合加速搶占領先地位。

        林忠欽:加強重大產業需求對基礎研究的牽引作用,提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效率。前瞻部署和重點支持能夠對產業發展產生革命性、顛覆性推動作用的基礎研究,如原子制造等,在關乎國家命脈的戰略性重點發展方向不斷積累,構建長板優勢;提升應用性基礎研究對于產業創新發展的貢獻率,建立政府主導的基礎研究成果基金,以產業需要為導向,提高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效率,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潘建偉:加快核心器件設備的自主化攻關。當今的重大科技突破越來越依靠多學科交叉和各項關鍵技術的集成,可以說沒有技術的進步和儀器設備的支撐就沒有基礎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自主化攻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立高效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為此,建議鼓勵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牽頭組織相關優勢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用戶等形成協同創新共同體,充分融合科研機構的研究優勢、企業的產品優勢、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的資金優勢,通過分工協同開展關鍵材料器件設備的自主研發。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研人才

      記者:為什么強調加大對青年科研人才的支持力度?

        張希:分析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教育背景和年齡結構,會得出一些令人深思的結論。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年齡平均在65歲左右,但他們的成果往往產生在40歲左右,這意味著3040歲期間是科研工作的關鍵時期。從他們受教育的背景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有18%的人本科階段不是學習物理專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約60%的人本科階段不是學習化學專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人中約80%本科階段不是學習生物專業。由此可見,加強對優秀青年人才的支持,特別是支持他們開展跨學科研究,這是孕育重大原創成果的有效路徑。

        鄭南峰:當前一些青年科研人員往往傾向于選擇傳統的固定的成長路徑,少去冒險開拓研究新方向,研究同質化和內卷嚴重。要加大對勇于開拓研究新方向年輕人的資助力度,引導他們做“有用的研究”,在解決真問題過程中攻克關鍵基礎科學問題,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記者:促進基礎研究,當前最缺的是哪一類人才?如何培養?

       潘建偉:許多新興科技領域不僅需要懂得物理學,甚至還要懂得化學、計算機、數學等學科的人才,創新鏈條的發展比以往更加需要復合型人才的支撐,但整體而言,我國的復合型人才還是比較缺乏。建議鼓勵支持國家實驗室、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優勢和特色聯合培養人才,形成體量充足、學科齊全、素質綜合的復合型人才儲備,加快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才俊。

        建議自然科學基金委加強與關鍵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協同,通過設立聯合基金的方式,以重大科技任務牽引基礎研究面向長遠戰略目標發展,打通“從01”和“從1100”之間的連接。

        喬杰:目前,我們亟需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要加強具有國際視野的基礎學科戰略及領軍人才自主培養及保障體系建設。需分層培養對領域具有超高洞察力和判斷力的戰略科學家,以及對研究開展和技術運用具有高靈活性的領軍人才,早識別、早培育、早引才,建立“多層次選拔、長期強支持、多維分類評價”的全流程人才培養體系,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張榮:明確戰略科學家培育目標,優化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對領軍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有意識、有系統地培育戰略人才。

      營造良好科研生態

      記者:如何營造一個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張榮:首先,立“新生態”,破“浮而雜”。深化高校科技體制系統性改革,把握科研創新規律,不盲目追求標新立異而新設項目;優化科技評價制度,大力度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放權”,為科技重大專項攻關提供保障;探索科技金融校地合作新范式,鼓勵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支持基礎研究,與科研人員建立科技創新成果接管前置的“陪跑”機制,不斷提高項目資助容錯率,為科研人員靜下心來、潛心科研創造條件。

        再者,立“活機制”,破“少而弱”。重視對非共識項目的價值判斷與培育支持,非共識是許多顛覆性創新的前期特征,應探索建立針對此類項目的非常規評審和管理機制,設立若干非競爭性經費渠道,調動基層培育非共識項目的積極性。強化面向國際前沿制定科技戰略規劃的引領作用,圍繞重點方向、重大平臺和重大任務“自上而下”設立重大項目,探索項目分級結題和國際同行評審機制。

        顏寧: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內驅力,才能使其才智發揮到極致。建議賦予大家科研管理自主權,建立科研經費包干制,給予更大的自由度和決策權,讓大家合理規劃分配科研經費,自主決定科研項目的方向和目標,自主安排相應研究資源和人力;資助機構應長周期、滾動式支持,依托單位應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盡可能創造“科研無憂”的環境;科研評估應避免一刀切,防止人才帽子異化。針對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應分類制定人員考核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用不同的評價體系去衡量成果產出。

      記者:今年自然科學基金委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竇賢康:今年我們將啟動實施一批新的人才項目改革舉措,第一,開展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結題分級評價及延續資助工作,擇優遴選不超過20%的項目給予第二個五年滾動支持,資助強度加倍,達到800萬元/項,構建對優秀人才的長周期穩定資助機制;第二,在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單設賽道,專門資助最高年齡不超過55周歲、平均年齡不超過50周歲的年輕科研團隊,給予其更多挑大梁、擔重任的機會,推動其早日脫穎而出;第三,試點推進臨床醫師科研評價體系改革,鼓勵青年臨床醫師立足臨床實踐,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和技術探索,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臨床科學研究領軍人才。

        進一步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一是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強基礎研究后備力量的培養,積極支持中青年科學家承擔重大類型項目,通過重大任務帶動,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長。二是突出高層次人才培養,構建高層次人才長周期支持機制,加強科技帥才和優秀科研團隊的選育培養。三是完善體系化“人才資助鏈”,構建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向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培養輸送高水平創新人才。

        深入實施評審專家被“打招呼”頑疾專項整治,加強科研誠信宣傳教育及對科研不端案件的嚴肅懲戒,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鼓勵自由探索,保持自主選題類項目資助規模占比總體穩定,保障科研人員能夠自主命題開展前沿探索;優化項目資金管理,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和科研管理規律,充分尊重廣大科研人員的科研自主權,減輕科研人員不必要的負擔。


      記者 扈永順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版權所有   |   京ICP備13023518號-1   |   京公網安備 110102003807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莊大街16號1號樓6層   |   郵編:100037   |   電話:010-68596456 / 68596458
      戰略合作伙伴、技術支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經網(MEI)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香蕉在线一区二区| 91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少妇伦理一区二区| 蜜桃无码AV一区二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樱花动漫|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精品|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仑 |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 asmr国产一区在线| 日本精品夜色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屁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精品少妇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大屁股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品一区二区三区精99 | 伊人激情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