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寒氣籠罩著大地。正當百特秣馬厲兵開始新一年征程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降臨了,正常工作停止了,防疫成了頭等大事,“嚴冬”來了。面對疫情,百特全力抗疫,不降薪,不裁員,捐款捐物,共渡難關。同時化“危”為“機”,積極調整計劃,制定了新產品和新技術研發、應用研究和產品質量提升等“練內功”措施。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跌宕起伏,心潮澎湃,一件件往事歷歷在目。
丹東百特儀器有限公司總經理 董青云
補齊技術“木桶”中的短板,增強百特的技術優勢
經過25年的持續發展,丹東百特在激光粒度測試技術上創造了一系列核心技術,包括雙鏡頭激光粒度測試技術,雙鏡頭斜入射技術,正、反傅里葉結合光學技術,激光散射/顯微圖像二合一粒度粒形分析技術等等,這些都是百特技術“木桶”中的長板。我們知道,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與長板,而是取決于短板。百特短板是納米測試技術,包括粒度和Zeta電位。為了補齊這兩塊短板,疫情期間百特調集精兵強將,成立了以寧輝博士為核心的項目組開始了攻關。在此后的日子里,寧博士帶領項目組先后攻克了軟相關技術、精確溫控技術、高靈敏度接收技術、大功率瞬間高穩態激光源等技術難關,研制成功了性能卓越的納米粒度儀BeNano 90 Pro,補齊了納米粒度這塊短板。下半年,項目組又向Zeta電位技術這塊短板進軍,他們用了5個月的時間,突破了相位分析光散射(PALS)技術、電極技術等一系列技術,研制成功了具有國際同類產品水平的粒度與Zeta電位測試儀BeNano 90 Zeta。上述兩項技術補齊了百特的短板,將為百特今后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疫情期間,應用研究搭建起了百特與用戶的空中技術支持橋梁
一直以來,百特十分重視應用研究。為了在疫情期間向用戶提供不間斷的技術支持,百特將應用實驗室的面積擴大到400㎡,并組成了以技術總監李雪冰博士為核心、以應用實驗室為陣地、以二十多位服務工程師為骨干的應用研究團隊,百特實驗室成了用戶技術支持總后方。他們先后對300多種樣品的測試條件進行研究,包括通過“壓力滴定”找出干法粒度測試最佳分散壓力,通過濃度分析找出溶解性對結果的影響,通過逐次減少樣品量研究保證粒度結果的最少樣品量,通過復合、分離和標準樣品等手段進行重復性、準確性和分辨力,以及量程極限驗證研究等。這些研究過程和成果每天都通過郵件、微信和直播視頻等方式傳遞給用戶,百特實驗室成了直播現場,把遠在千里萬里之外的用戶拉到同一個屏幕上,架起了一條跨越疫情的空中技術支持橋梁,受到國內外用戶的贊揚。
質量是企業永恒的工作主題,是練內功的主要戰場
百特25年的歷程,就是一部產品質量不斷提升的歷程。產品質量包括堅固耐用、制作精良、外形美觀、涂飾精細、布局合理、操作簡便、維護容易、備件齊全、保證安全、資料完整等方面。每臺粒度儀有上千個零部件,任何一個零部件的不良都會造成系統的故障。2020年百特每一個部門都制定了質量提升計劃,以完善工作流程,完善操作規范文件,監督檢查實施效果,提升工作質量。公司重點從研發這個源頭抓質量,制定項目質量目標,完善設計規范,落實質量驗證手段,改變以往研發重視技術指標忽視質量指標的現象。同時,公司嚴把元器件入廠質量關,強化制造過程中的規范建設和執行,強化制造過程的自檢、互檢和專檢制度,強化成品入庫和出廠檢驗工作。通過這些努力,百特儀器質量有了新的提升,全年儀器開箱合格率繼續保持100%,當年儀器維修率降到0.69%,百特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達到了新的高度。有人說質量是“干”出來的不是“檢”出來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檢”也是“干”的一種。百特通過實實在在地“干”和真真切切地“檢”,實現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提升。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百特經過一年的努力,“練內功”效果顯現,在我國迅速遏制疫情迎來復工復產的大背景下,下半年扭轉了銷售額下降的狀態,保證了全年實現正增長。從宏觀上看,中國目前是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應對貿易戰和減少“卡脖子”,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科學儀器等高技術產品的自主創新的政策,加上我國科學儀器界幾十年積累的較強競爭力和市場適應力,中國科學儀器市場長期增長具有現實和長遠基礎。百特下半年銷售額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從一個側面預示著冬去春來。2021年,百特計劃投入研發經費1000萬元,打造技術先進、質量優良的顆粒測試儀器,為春天到來時“風箏”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