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政府再次揮舞關稅大棒,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所謂“對等關稅”,其中對華“對等關稅”稅率高達34%。這一典型的單邊霸凌做法,不僅嚴重沖擊全球貿易秩序,也給眾多中國企業的海外業務蒙上陰影。
消息一出,全球市場都跟著震蕩,不少企業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其中就包括國內儀器儀表及傳感器領域的明星企業——康斯特。
關稅陰霾籠罩,國際經營成本承壓
不久前,康斯特交出了2024年年報,成績較為亮眼!報告期內,公司營收高達5.75億元,同比增長15.48%;歸母凈利潤1.25億元,同比增長23.07%。
從營收構成來看,國際市場在康斯特的業務版圖中占據著半壁江山,與國內市場平分秋色。2024年,國際市場實現營收2.8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4.0%。這一出色表現,主要得益于校準測試產品業務在石化行業項目型訂單的穩步收入確認。
在國際市場,康斯特美國子公司承擔著海外營銷管理運營的重任,市場覆蓋美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亞洲/大洋洲等地區等多個區域。
而國內市場實現營收2.88億元,同比僅增長1.5%,主要受冶金機械裝備、計量檢測等行業市場需求釋放疲弱于預期,以及公司主動平衡訂單質量等因素影響。
在儀器儀表行業,國內招投標市場以價格為主導,七成以上項目采用最低價評標法。若想避開“價格戰”,發力海外市場無疑是最優選擇。
由上述財報信息也可以看出,國際市場已經成為康斯特未來的業績增長點。可隨著美國加征關稅政策落地,康斯特在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的綜合稅率大幅攀升,這直接壓縮了產品的利潤空間。從財務數據來看,若無法有效應對,未來公司在國際業務的盈利水平將受到明顯沖擊。
4月7日,康斯特在互動平臺表示,增稅會對公司國際市場的經營成本形成一定壓力,但依據公司的業績目標及應對措施,整體影響將相對可控。
自研自產,傳感器業務進入收獲期
此前,美國已對中國部分商品征收了不同程度的關稅,而此次“對等關稅”無疑是雪上加霜。
在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的當下,康斯特作為全球儀器儀表領域重要的參與者,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到產品銷售,整個鏈條都可能因關稅受到波及。
例如,當前儀器儀表行業所需的傳感器、高端芯片等關鍵原材料需從美國進口,那么加征關稅后,采購成本必然上升;而在銷售端,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也面臨著更高的關稅壁壘,導致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二十多年的技術與應用積累,康斯特2024年自產傳感器3000只,用于替換校準測試儀表產品中的外采傳感器。2025年其自用計劃產能8000只以替代外采的高端傳感器,同時數字壓力傳感器啟動外售,優先覆蓋工業、氣象及海洋領域,逐步實現全球銷售。
康斯特表示,傳感器業務整體開始進入收獲期,已實現全量程覆蓋并將逐步進行產品迭代,希望在未來3年在外售傳感器業務方面實現盈虧平衡。
財報顯示,康斯特在傳感器的測評和補償算法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公司硅壓阻式技術路線的壓力傳感器已實現綜合性能指標優于0.01%F.S的技術目標。
同時,公司的高精度傳感器業務剛邁入第一個十年發展期,為滿足工業用戶寬量程、高精度的雙維度需求,正加速進行多結構傳感器開發與產線建設,同時繼續拓展與具備硅壓力傳感器芯片設計/制造機構的合作渠道與模式,逐步拉通壓力傳感器、數字壓力檢測產品及壓力變送器等終端儀表的產業結構鏈,提升高端傳感器垂直化產品的供給能力。
多管齊下,打響關稅應對戰
為應對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挑戰,在銷售端康斯特也迅速行動,從價格、運營模式、產品結構等多維度制定了一系列應對策略。
價格調整方面,公司針對高關稅地區調漲價格以及調整折扣體系:分區域、分階段調漲產品終端價格,逐步消化關稅壓力。
運營模式優化上,自2025年1月起,公司國際市場由單一的美國子公司運營轉變為新加坡及美國的雙運營中心模式。新加坡子公司加速承接所有非美國市場訂單(約占國際市場營收的50%),規避關稅影響。
產品結構調整也是重要一環。公司針對不同區域市場實施差異化產品策略,加強服務,提高高毛利產品的出口占比。
展望未來,康斯特已經制定了清晰的發展戰略。在營收目標上,公司將2025年營收目標設定為6.5億元,這一目標體現了公司對自身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市場機遇的把握。
在市場拓展方面,全球市場區域化拓展仍是康斯特的長期策略,其中相對成熟的歐美主要是以存量市場為主,客戶決策周期短、回款快,滲透空間大;“一帶一路”市場會通過中低端產品,來適配價格敏感需求。
在國內市場,面對以價格為主導的招投標環境,公司將繼續采用差異化戰略,提供軟硬結合的智慧化實驗室解決方案,保持技術領先,并根據產品性能調整價格分層梯度,應對不同客戶需求。
綜上所述,美國加征關稅雖給康斯特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但公司憑借傳感器業務的良好發展態勢以及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有望在困境中突圍。未來,隨著各項策略的持續推進與落地,康斯特在傳感器領域的競爭力有望進一步提升,在全球儀器儀表市場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自媒體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持中立態度,僅供參考、交流。若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