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省某高校電氣專業碩士研究生李同學提出“高校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的建議,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對此作出正式回應,表示將積極推動高校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全面開放與充分共享。
李同學指出,當前科研理論學習門檻降低,但實驗驗證資源仍顯不足。他提出三項具體建議:一是高校實驗平臺面向社會有償開放,通過開發預約小程序,方便高校師生、企業和社會個人預約使用實驗室并進行合理收費;二是針對操作復雜的儀器設備錄制標準化操作教程,設備申請使用人經過高校考核后,可根據教程正確使用儀器;三是完善鼓勵全社會參與科研的政策,例如,若研究成果發表于《Nature》等頂級期刊,可給予申請相關高校博士項目的機會。
對此,教育部表示,自2015年國務院發布《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國發〔2014〕70號)以及2017年科技部等部門發布《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國科發基〔2017〕289號)以來,全國已構建覆蓋31個省(區、市)的科研儀器共享網絡。
目前342家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接入國家管理平臺,14.1萬臺(套)原值50萬元及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實現開放共享。這些儀器涵蓋分析測試、數據計算等多個領域,為全社會提供服務。
《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明確,科研設施與儀器管理單位提供開放共享服務可按照成本補償和非盈利原則收取費用,收費標準應向社會公布。此外,管理辦法還通過后補助機制鼓勵開放共享,并加強對實驗技術人員的保障,提高一線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針對李同學提出的博士申請激勵措施,教育部表示,這涉及高校博士招生自主權,可向相關高校提出申請。根據現行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要求,招生單位將對考生的科研能力進行評價,相關評價結論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
遼寧省早在2013年便建立了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2023年,該省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入網儀器達7863臺(套),平臺網員單位已達217家,涵蓋省內大部分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部分科創企業。遼寧省的共享平臺不僅優化了資源配置,還通過專業技術人員對檢測結果的科學分析與判斷,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的技術支持。
專家指出,高校儀器開放不僅緩解了社會研發資源短缺問題,更促進了產學研協同創新。例如,大連理工大學通過共享平臺年均服務外部機構超千家,助力企業攻克技術難題156項。隨著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居家科研”“企業-高校聯合實驗室”等新模式有望普及,為科技創新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