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2024年國家出臺了多項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繼續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為期一個月的采訪中了解到,當前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占全球制造業比重提高到近30%,但仍面臨挑戰,如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程度不夠、制造業面臨的技術和設備阻斷風險有所上升等。業內專家認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需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將產業優勢更好地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底座上,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同時,要給科技企業投入更多資源,把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擺在重要位置,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一、制造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
“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2023年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6.2%,自2010年以來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賽迪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制造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張昕嬙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2024年制造業企業的綜合實力增強,133家中國企業上榜《財富》世界500強,其中制造業企業57家。2023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有375家,居全球第二。”張昕嬙說,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557家。
制造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成為推動工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張昕嬙給出一組數據:目前,我國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2.9%、80.1%,已建成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當前我國制造業處于‘由大到強’的關鍵期攻堅期,制造業發展呈現出三個特點。”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室副主任王利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首先,高技術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增速持續快于規模以上工業,3D打印設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發展迅猛,2024年以來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態勢。
其次,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速度加快,制造業向產業鏈高端環節加速邁進,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態勢越發凸顯,制造業節能降碳進程加速,伴隨著“兩新”政策深入實施,制造業設備更新速度加快,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進程呈現加快態勢。
再次,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全面取消了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制造業“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制度環境優化,制造業在開放創新中不斷鍛造競爭新優勢。
二、制造業發展面臨多方面挑戰
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新賽道不斷涌現,各國都在進行前瞻性謀劃和布局,但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科技創新合作的外部環境復雜,制造業發展面臨挑戰。
王利偉表示,外部環境復雜性對制造業發展帶來挑戰,部分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的對外依賴度較高,受外部環境多變、摩擦增多的復雜性影響,制造業面臨的技術和設備阻斷風險有所上升,制造業出口市場變數有所增加。制造業內循環仍有一些堵點需要關注。產業之間融合、企業之間協作、區域之間配套存在不同程度的堵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較少,不利于暢通制造業內循環。另外,約束條件增加,部分制造業發展在建設用地指標、環保指標、技工人才等要素供給方面面臨不同程度的約束。
“盡管我國制造業綜合實力提升,但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程度不夠,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充分發揮,創新成果轉化效率亟待提升。”張昕嬙表示,2022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為1.39%,如果擴大到全部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更低。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39.6%)低于日本(53%)等國的水平。缺乏有效的中試環節和產業化平臺,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金融服務、創新中介平臺、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而且,“獨角獸”企業增速正趨于放緩。張昕嬙說:“2020年至2024年間,美國‘獨角獸’企業增加了470家,中國僅增加了113家。”
“新舊動能轉換面臨兩難困境,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傳統產業增長乏力。”張昕嬙分析,隨著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鋼鐵、水泥、建筑用平板玻璃等需求進入下行區間,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不高,如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2023年不足60%,全行業穩增長面臨較大壓力。部分地方政府對自身比較優勢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律認識不足,寄希望于新興產業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部分產業顯現出重復布局的現象。
產業發展方式深度轉型仍不足。張昕嬙分析,從智能化轉型看,部分傳統企業已通過較為固定的生產、銷售、運營和管理模式,占據了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表現出“路徑依賴”,缺乏充足的數字化轉型動機。部分企業或對數字化工廠持懷疑態度,或因資金投入不足,難以開展數字化轉型。從綠色化轉型看,我國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普遍面臨“顛覆性技術突破不夠、已突破技術應用不快”的局面,部分產業綠色產能占比偏低,高碳排傳統產業、中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資金壓力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面臨瓶頸。
區域制造業發展不平衡仍然突出。張昕嬙指出,我國南北差距擴大。經濟增長“南快北慢”,經濟份額“南升北降”。2023年,北方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36.9%,比2012年下降5.9個百分點。南方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北方地區,表明南北方經濟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受宏觀經濟下行、產業升級滯后、科技創新活力不足等多種因素影響,東北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從2012年的8.7%下降到2023年的不足5%。西部地區經濟增速較快但總量偏小。2023年西部地區有7個省份經濟增速跑贏全國,但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僅為16.9%,仍然偏低。
張昕嬙還指出,生產要素的提升空間還很大。高素質、創新型和具備跨領域知識的人才相對短缺。同時,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和流動性不足,限制了人才在不同領域和區域的優化配置。資本要素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金融體系對創新型企業和項目的支持力度不足、融資渠道不暢。數據要素價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不足,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存在隱患,數據流通和共享機制不健全。土地等自然資源要素供應與需求不匹配,影響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和整體效率。
三、應給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提供更多動力
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等高技術制造業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世界制造業大國也在加快科技研發,希望推動整體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支持高科技重資產企業的一些做法值得關注。美國從2017年就開始對高科技重資產企業實行大幅度減稅。如果跨國公司在海外賺到利潤,再匯回美國,就減稅60%至80%,這些跨國公司2018年三個季度匯回美國的稅后利潤達6000億美元,公司用4000億美元回購股票,2000億美元投入研發。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看到股東在回購股票,就對市場更有信心。公司研發投入大幅度增加,才出現了像英偉達那樣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的公司。
許善達說,除了減稅,美國還給中小科技企業投入資源,如果確定企業會對技術有很大提升,就會投入資金。政府還有一種對企業提供資源的方式,就是政府認為一個企業的技術基礎可以創新開發出一種政府需要的高科技產品,不等企業開發成功就下訂單。為了鼓勵企業加快科技創新,美國在征收企業所得稅的時候,還計算資本利潤率,他們認為投入的貨幣資本能夠獲得10%的回報就已經不錯了,對資本利潤率超過10%的企業無形資產,包括技術、專利、品牌等知識產權獲得的利潤,免征企業所得稅。
王利偉認為,我國應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供給,優化創新環境、服務環境、法治環境和政策環境,增強政策協同性,給制造業企業吃下“定心丸”,提振制造業企業發展信心。同時,加強要素保障,建立要素協同供給機制,多措并舉緩解制造業發展在用地、用能、用人、用錢等要素方面的約束。在此基礎上,支持企業開放合作,鼓勵支持制造業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人才,鼓勵具有優勢地位的制造業企業“走出去”,加大海外戰略布局力度,提升國際競爭力。
四、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將進一步融合
制造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有哪些?如何支持企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將進一步融合。”張昕嬙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世界各國紛紛強化科技創新前沿領域和未來產業布局,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和新一輪競爭主動權。需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切實將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作為產業升級的主動力,通過科技創新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將產業優勢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底座上。
在張昕嬙看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將實現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的支點。當前,受新冠疫情“疤痕效應”等影響,有效需求不足、傳統需求見頂,部分產業甚至面臨產能過剩風險,需要通過數字經濟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帶動新的消費需求。要把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擺在重要戰略位置,梯度開展“智改數轉網聯”,激發數字技術對實體經濟的“乘數效應”,發揮實體經濟超大應用場景的“倍增效應”,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新舊動能轉換將加快推進。”張昕嬙表示,隨著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動能新賽道將進一步發展壯大,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將進一步加速。一方面,需用好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系統推進5G、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以及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技術創新、規?;l展和產業生態建設。另一方面,需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推進企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模式創新,打造規模、技術、質量品牌兼具的新優勢,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