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江蘇徐圩一期、浙江三澳二期等5個核電項目獲核準。據了解,這5個項目全部引入民間資本,且民營企業參股比例首次提高到10%,參與力度空前。
國家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核電項目引入民資,是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部署的重大舉措,也是一項標志性舉措。核電是國家戰略性領域,此次較大規模向民營企業開放,充分彰顯了國家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堅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決心和意志,將為其他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引入民間資本發揮示范作用。
開放力度前所未有
2020年9月,國務院核準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其中,浙江三澳核電一期是全國首次引入民間資本的核電項目,由吉利集團控股的吉利邁捷投資集團入股2%。2023年12月,浙江金七門一期核電工程獲核準,民營企業萬向集團入股2%。
此次國務院新核準的5個核電項目共引入10家民營企業,參股比例由2%提高到10%,開放力度前所未有。具體來看,新核準的5個核電項目分別是江蘇徐圩一期、浙江三澳二期、山東招遠一期、廣東陸豐1號和2號機組、廣西白龍一期,涵蓋“華龍一號”、高溫氣冷堆、CAP1000等多種核電技術路線。據了解,5個核電項目由央企控股投資建設,總投資2400多億元,預計可帶動民營企業投資超過240億元。
“2020年吉利集團參股2%核電項目,是我國民間資本進入核電領域的初步嘗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好的經驗,取得了較好效果。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民間資本逐漸進入核電領域。這將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各自優勢,共同推動核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周勝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當前,在實現‘雙碳’目標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背景下,社會對核電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認識。民間資本更多地參與核電項目,在拓寬項目建設融資渠道的同時,也可以讓核電產業更有活力,助推核電科技加快發展;此外,有助于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碰撞’,產生更好效果,更有利于核電產業和民間資本的繁榮,是一個‘雙贏’舉措。”一位不愿具名的核電領域專家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隨著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民營企業參與核電投資將成為未來趨勢,可能會有更多企業進入核電領域。
有利于產業鏈協同發展
核電領域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能源安全,專業性強,投資運營門檻高。一直以來,核電項目主要由中央企業投資和運營。
“與其他發電項目不同,核電項目本身技術含量高、投資非常大,一座核電站的投資規模通常為幾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更重要的是,核電項目的審批周期、建設周期、運營周期都遠長于其他項目。前期準備工作通常需3—5年,建設期最快也要5年,后期運行一般為60年甚至80年。”周勝指出,因此,核電項目更注重長期回報,一般建成后的前15—20年收入主要用來還本付息,此后剩余的20—40年可獲得持續穩定可觀的經濟回報。
在多位業內專家看來,參與核電項目投資的民營企業,大多與核電產業鏈上下游相關。比如,上游的核電材料、設備供應商,以及下游對清潔電源需求大的工業用戶。
以此次參股廣東陸豐核電站的久立集團為例,作為國內重要的核電材料供應商,該企業生產的管材是核電機組蒸汽發生器上的重要材料。公開信息顯示,久立集團將在未來8年時間里,共出資13.5億元,參股陸豐核電站一期項目。山東魏橋集團旗下兩大產業對能源需求量較大,在“雙碳”目標下,對清潔電能替代的需求迫切。此次參股核電項目,也將為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動能。
“核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確實更適合布局核電項目。一方面,他們對核工業更了解,相關投資也有利于業務拓展和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從投資多元化角度看,核電是一個相對風險較低、投資收益穩定的領域。”上述不愿具名的核電領域專家表示。
周勝指出:“核電本身產業鏈非常長,一些產業鏈上下游的民營企業參與其中,從原來的供應商或用戶身份,變成現在的投資者身份,不僅有利于這些企業發展,也有利于產業鏈協同發展。對核電項目來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整個項目成本,提高行業競爭力。”
還需逐步探索嘗試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大陸地區核準在運和在建的核電機組共102臺,世界排名第一,總裝機容量11313萬千瓦。其中,在運機組56臺,裝機容量5808萬千瓦;已經核準包括已經在建設過程中的機組46臺,裝機容量5505萬千瓦。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日前公開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積極創造條件、破除準入障礙,在充分尊重企業投資意愿的前提下,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原則,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核電、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
當前,隨著我國核電裝備制造業由中低端向高端邁進,一批“專精特新”民營企業加速涌現。這些企業專注于核級閥門、管材、堆芯儀表、石墨材料等產業鏈細分市場,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術,與聚焦于主設備的大型國有企業形成優勢互補,成為我國核電產業鏈的重要力量。
在周勝看來,民營企業進入核電領域,還可能帶來更多的品牌效應。“核電產業門檻高,不管是技術門檻還是管理門檻。如果民營企業能成功進入某一環節,至少證明其產品非常過硬,能夠獲得更多的市場認可。此外,在國際合作中,也會贏得更多機遇。”
“不過,如果民營企業想在核電領域持續發展,還需要有長期的心理預期。”周勝指出,如果從技術方面進入,需要進一步提高技術研發能力;另外,在資金回報上,不能只看短期收益,需要有耐心,注重長遠回報。“民營企業需要逐步探索嘗試,協調和平衡,最好能夠結合上下游產業鏈,加強業務之間的協同。”
免責聲明:本網注明“來源:XXX”的作品,均為轉載自其它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僅限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為商業用途,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如涉及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