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春風吹滿地,全國用電量和裝機容量大幅增長,對電煤的需求也水漲船高。
48歲的長沙人羅建文,以現金和其研發的漢字電腦量熱儀新技術為資本,創辦了長沙煤質電腦儀器廠。
32年后,這家當初注冊資金只有11萬元的小廠,孕育出名滿行業的長沙開元儀器有限公司,其煤質檢測專用儀器及系統,更是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
一家長沙企業,為何要深耕煤質檢測領域?生產的系列產品又是何以成為冠軍的?近日,記者走進開元儀器,與耄耋之年的羅建文深入交流,聽他講述老驥伏櫪的創新之路。
開元儀器產品遠銷83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逆襲反超。圖為開元儀器廠房內景。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志偉 攝
賽道 立志為中國儀器“爭口氣”
近日,記者在開元儀器的展廳,見到了精神矍鑠的羅建文。
挽起衣袖,戴上老花鏡,羅建文指著墻上的展板,解答了記者第一個疑問——怎么就挑了這條賽道?
先從煤炭說起。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國情,在電力供應方面,煤電以不到五成占比的裝機,生產接近六成的電量,并支撐超過七成的高峰負荷需求,是電力供應的主力能源。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煤炭在進入火電廠時,必須經過專業的檢測。
通過檢測,火電廠才能獲得全面、準確和及時的數據,用以調整發電參數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達到更好的發電效率。同時也有助于保證設備安全,增強燃燒過程的穩定性。
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檢測的結果將與煤炭的價格掛鉤——廣大電廠迫切希望能夠有一套“公平秤”,獲得準確、真實的檢測結果,從而科學合理定價。
既然檢測如此重要,那么檢測的儀器,自然也就成了香餑餑。
然而30多年前,我國所使用的煤質分析儀器,基本上都依賴進口。
“外國人能做出煤質分析儀器,我們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出來,”一方面看中了市場機遇,另一方面是為了“爭一口氣”,1992年,羅建文下海創業,踏上了這條細分“賽道”。
加速 為攻克技術難題試驗數千次
第一套智能全深度采樣系統、第一套機器人全水分測試系統、第一臺高通量有機生物主元素精密分析儀器……羅建文指著展廳墻上懸掛的產品名稱介紹,這些都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細數下來,已有25項。
而它們的誕生,都圍繞著兩條原則。一是讓檢測的結果更加高效和精準;二是讓人與檢測過程分離,避免人為干預。
諸多成果之中,羅建文提到的“激光點火”案例,頗具代表性。
記者找到了牽頭研發這一技術的開元儀器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福剛。
“檢測過程中,需要在氧彈里給樣品安裝好點火絲,這是發熱量測試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此前最依賴人工的一道程序,堪稱實現無人化的‘最后一公里’。”趙福剛介紹,傳統的操作方法,是化驗人員需要在樣品坩堝上方,手動綁上一根點火助燃用的點火絲,還要將點火絲彎曲到合適的位置和角度。這一環節非常考驗手上功夫,“位置高了點不著,位置低了又有爆燃和樣品噴濺的風險。”
有什么“平替”方法?研發團隊經過“頭腦風暴”,想到了小時候玩過的“激光筆”——通過激光自動點火,代替原有人工操作。
但激光在點燃煤炭后,氧彈內部會產生20MPa的壓強,局部溫度高達700℃,還會產生許多雜質,這就意味著還需要解決點火過程中,產生的抗壓、精密配合、清潔等一系列問題。
“我們試驗了數千次,耗時大半年,最終一一找到了解決方案,”趙福剛表示。
領跑 產品遠銷83個國家和地區
百聞不如一見。
廠房里,一間無人的“小房子”,裝載著開元儀器的機器人智能化驗系統。
之所以稱之為系統,是因為它集成了多項檢驗流程;而“機器人+智能”,則反映在全過程不需要人參與。
讓我們跟隨機器手的操作,感受一下整個流程:
檢測樣本進入后,機器手將其拾起、搖晃,然后分到天平進行稱重;隨后,樣本被機器手進行二次分配,分別置于不同“目的地”的容器;最后,這些乒乓球大小的容器,被機器手端到儀器入口,儀器接收并進行檢測。
檢測完成后,水分、灰分、揮發分、發熱量、全硫、碳、氫、氮等數據,通過“小房間”外設的屏幕,即可一目了然。
一旁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套系統正在進行最后一周的調試工作,出廠后就會運往江蘇,正式上崗。
憑借這類智能化設備,開元儀器銷售額連續20多年居國內同行業首位,應用領域涵蓋煤炭、鋼鐵、水泥、造紙、石油化工、第三方檢測機構和科研院所等,市場占有率達到45%。在海外市場,其產品更是遠銷83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逆襲反超。
對此,羅建文自豪地說:“我最高興的是煤質檢測儀器的進口被我們擋住了,我們敢于和國外企業站在同一平臺上競爭,讓外國人看看,中國人也能生產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精密儀器。”
記者手記
以堅持創新實現遙遙領先
何以成為單項冠軍?
羅建文總結了十二個字:方向要對,目標要高,堅持創新。
在國家大力發展能源行業之時,找準煤炭這條賽道,方向對頭;把目標定為與外國企業“掰腕子”,目標高遠;25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12種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正是堅持創新,最終贏得了遙遙領先。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已經80歲的羅建文,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科技創新,“現在國家倡導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元儀器也要貢獻自己的力量。”
羅建文深知,創新來源于人才,所以積極引進和培育高端研發人才。他利用老廠的廠房和技術積累,創辦了開元智能科技園,并于2024年開始投資兩億元建設一棟100米高的智能化技術研發中心,向創新創業者提供技術試驗場地和技術支持,全方位、多層面幫助創業者實現由技術向產業的孵化,不斷為全行業、全社會創造價值,攜手建設美好的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