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歷經多年發展,中國的中小企業不斷壯大。截至去年年底,廣東省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500萬戶,穩居全國第一,其中,中小企業數量占比超九成。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這句話已成為持續創新18年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信儀器)的奮斗目標。在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公司總部,禾信董事會秘書陸萬里告訴記者:“專精特新企業要發展,必須具備深入骨髓的創新基因,而一路走來,政府和銀行在資金等領域的助力也為推動企業發展護航。”
做中國自己的質譜儀器
作為禾信儀器的創始人,周振博士多次在采訪中提到過自己的創業經歷。“希望做出中國人自己的質譜儀”是1989年在廈門大學攻讀科學儀器工程專業的周振立下的志愿。質譜儀是現代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基礎工具之一,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生物醫藥、食品安全、工業生產等多個領域。
周振在德國、美國學習后,2004年,他打包了一箱資料、一箱零件,帶著10萬元存款,歸國后在廣州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業質譜儀器公司——禾信儀器。
那個時候,質譜儀在國內非常稀罕和貴重,做質譜儀這件事,很多人是連想都不敢想,由于技術難度大、開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等等。公司多次面臨關門困境,最困難時,賬上只剩下2萬元。
2010年,周振團隊推出了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能在1個小時內就精確地捕捉到空氣中PM2.5的污染源。隨后,周振主持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廣東省科技攻關等重點項目開發了多種質譜儀產品,逐漸改變中國質譜儀生產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2021年9月,禾信儀器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至今,國內上市公司中能批量生產質譜儀的公司也只有少數幾家。
華西證券的分析報告顯示,國內高端質譜儀市場長期被國際行業巨頭占據約全球90%的市場份額,隨著中國質譜技術的發展,進口依賴度由2014年的94.7%降至2020年的74.0%。
落子廣州
政府、銀行多方助力
時間回到2004年,為何周振回國后選擇了廣州作為創業的基地?
“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陸萬里告訴記者,一方面是2002年周振參加了廣州的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他介紹了自己研究的質譜儀技術,受到當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傅家謨的關注,傅院士不但個人出資20萬元支持周振研發,還牽線搭橋幫助引進周振到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因素,是廣州特別適合創業創新,不但有人才引進政策,更有完善的配套產業。”陸萬里在禾信儀器籌備中的質譜博物館里,指著當初周振回國后搭建的第一臺質譜儀的多個零件告訴記者,這些零件都是禾信科研團隊在設計后找廣東的制造企業生產的,這里強大的制造業產業優勢,非常有助于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
中小企業要攻克技術的“卡脖子”問題,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廣州開發區能夠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陸萬里介紹,從2004年到2009年的初創期,企業需要資金投入較大,因為是自主研發,“我們每一個產品投入都是幾千萬元的級別,在此時,我們憑借突出的研發實力獲得了政府科研項目上的支持,幫助企業渡過了資金難關。”
陸萬里表示,銀行對企業的支持也很大。“由于業務特點,每年總有資金比較緊張的時候,這個過程當中許多銀行和我們進行對接,提供了比較匹配的金融服務,幫助企業能夠在短期之內順利地解除資金的問題。”
“就如浦發銀行,他們在提供產品的同時,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授信審批效率高,貸款的使用也比較靈活和方便。”陸萬里介紹,“浦發銀行還能夠針對企業發展的情況,及時推出與企業業務相匹配的產品,比如銀行承兌匯票等,能夠主動為企業去考慮,為企業節約成本。”
據浦發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禾信儀器在2008年創業初期就與浦發簽署了合作協議,最初浦發是在支付結算、日常結算、工資代發以及基礎的金融業務上提供服務,2010年左右開始有授信業務合作。“可以說浦發銀行為專精特新企業量身定做的科創服務的創新從1.0變成2.0,也伴隨著禾信儀器這樣的企業從成長期走向成熟期。浦發還將不斷尋找跟企業需求相匹配的產品,為企業發展服務。”
舍得研發投入
創新建立護城河
要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禾信儀器選擇的是什么路徑?
“一般的認知是要通過降低價格來獲取競爭優勢。但是禾信儀器沒有走這條路,而是走了創新和差異化的產品道路。”陸萬里告訴記者,禾信儀器是國內第一次把飛行時間質譜技術應用在大氣環境監測污染源溯源細分領域的企業,“公司每年投入研發的占比都超過10%。”陸萬里介紹,公司的環境監測產品可以達到溯源的目的,解決了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管痛點,除儀器硬件外,禾信儀器還可為客戶提供數據分析服務,“現在我們已經為國內30個省、300多個城市提供了這樣的服務。”
隨著禾信的不斷發展,已經從產品供應商轉為為客戶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的企業。
“禾信儀器發展到今天,必須靠創新,創業之初的質譜儀從無到有是創新;做出來之后能夠把它應用到一個新的領域,也是創新;因為創新,才有了企業的今天。”陸萬里感慨。“我們是工信部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樣的企業只有做創新,只有做差異化,才能夠發展比較快,也才能夠去超越國外強大的競爭對手,實現彎道超車,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
在禾信儀器,從企業最高決策者到每一個員工,上上下下的一個共識已然達成——創新是印刻在企業骨髓里的基因。
立志打造“行業黃埔軍校”
科技創新企業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而在質譜儀領域,禾信儀器的人才培養方式非常特別。
“由于國內沒有針對質譜儀制造的專業,公司科研團隊里的不少技術人才,是在大學同時擔任博士生導師的周振博士通過自己的教學親自帶出來的。”陸萬里介紹,在周振的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是對“質譜人才”的隊伍建設與教育培養。他最早提出了在高新技術產業上運用“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模式,在“構建質譜行業生態——推動行業發展”的計劃中,他還明確列出了三個目標:創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碩士;建立國家級行業實訓基地,打造“行業黃埔軍校”。
周振曾對媒體表示:“禾信并非不賺錢,只是我們每年都把大部分的‘收獲’轉化成了驅動企業繼續向前發展的‘燃料’。”
陸萬里透露,近年來,公司開始更大范圍引進外部的研發人才,讓人才呈現多元化,同時加大力度引入高端人才,如科學家級別的人才。
疫情改變需求
產業迎新機遇
由于疫情沖擊,禾信儀器也受到影響,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9.26%,利潤也出現下滑。
對此,陸萬里表示,疫情對企業的生產銷售等確實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疫情之下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為質譜儀是一種非常好的分析工具,靈敏度很高,在疫情暴發以后,許多科學家在用質譜儀做病毒方面的研究,同時,疫情讓人們更加關注健康,這些都會推動質譜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快速發展。”
從SDI報告中對質譜儀應用領域的統計,生命科學領域(包括制藥、醫療、生物科技及部分相關學術研究)是質譜最大的應用領域,約占總體的40%-50%,也是國外主要儀器企業所聚焦的方向。
禾信儀器未來將如何布局?陸萬里表示,未來幾年,公司還會繼續深耕環保監測領域,并在醫療健康領域和食品安全領域拓展,最后實現在生命科學、高端科研領域的全面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