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發最新的行政命令,正式確認成立白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
而在5月15日,由美國兩黨議員共同提出的法案《促進韌性供應鏈法案》在美國眾議院獲得“壓倒性通過”,接下來等待參議院通過,再經拜登簽署后將正式生效。
(圖源:美聯社)
拜登在發布成立“白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的行政命令中解釋“要解決供應商過于集中在某個地理位置的問題”,是在暗指中國。
在美國眾議院通過《促進韌性供應鏈法案》時,美國共和黨議員Bucshon說道“鼓勵美國制造商實現供應投入多元化,這樣才不會僅僅依賴中國等不可預測的對抗性貿易伙伴”,更是點名中國。
受美國國家供應鏈戰略影響下,部分跨國企業在華供應鏈布局也在悄然變化。
據美國《物流經理》雜志報道,特斯拉已敦促供應商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外生產零部件,蘋果已探索在亞洲其他地區生產產品的潛力,阿斯利康正計劃為美國和中國建立獨立的醫藥供應鏈。
本期掌鏈《國家供應鏈》欄目帶你來看美國拜登政府的供應鏈政策。
一、動向:供應鏈韌性成拜登主抓大事
6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發布新的行政命令,正式成立“白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
拜登在行政命令中解釋說,該委員會將:“協調和促進美國政府加強長期供應鏈韌性和美國工業競爭力的努力;確定并提供一致的應對措施,以解決供應鏈的不安全感、威脅和脆弱性,包括過度的地理和供應商集中;并促進各機構與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以增強全球供應鏈的韌性”。
該委員會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是——“對美國國家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行業進行四年一次的供應鏈審查”,每次審查都將形成一份報告,提交給總統。并且第一份報告“不遲于 2024 年 12 月 31 日”提交。
而該委員會的成立是2023年11月拜登宣布的30個與美國供應鏈相關的行動之一,在近期被拜登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確定,凸顯拜登政府對美國供應鏈的重視程度。
并且該委員會的成員,幾乎涉及美國全部的關鍵性部門。
委員會主任由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家經濟顧問共同擔任,成員包括農業部長、商務部長、國防部長、能源部長、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國土安全部部長、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部長、內政部部長、勞工部部長、國務院部長、交通部部長、財政部部長和退伍軍人事務部部長;司法部長;環境保護局和小企業管理局局長;國家情報局局長、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局長、科技政策辦公室局長;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美國貿易代表;以及總統行政辦公室和其他聯邦機構的其他高級官員。
二、盤點:拜登的“供應鏈30條”
2021年,拜登在上臺美國總統后一個月就簽署了第一份與供應鏈有關的行政命令——《建立韌性供應鏈、重振美國制造業、促進廣泛增長》(即“供應鏈行政令”也稱“百日供應鏈審查”),通過擴大關鍵行業的生產能力和通過《芯片和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和《兩黨基礎設施法》等舉措建設基礎設施來加強供應鏈。
在2023年11月27日,拜登倉促宣布成立白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同時推出“供應鏈30條”將所有的提升供應鏈穩定性措施串聯起來。這些行動涵蓋各種舉措,包括成立供應鏈韌性委員會、利用《國防生產法》促進對國內基本藥物生產的投資以緩解藥品短缺、實施新的跨政府供應鏈數據共享能力,以及促進更容易獲得更實惠、更可靠和關鍵的供應鏈技術。
30條措施中:第1條為設立供應鏈韌性委員會作為戰略制定者和監管者;
第2條特別關注醫療和食品領域的供應鏈,旨在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
第3—18條,旨在建立更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系統、投資關鍵領域的供應鏈,并對一些行為開列清單并進行制裁;
第19—30條旨在與盟友強化關系,建立新的多邊關系來鞏固關鍵行業供應鏈的穩固地位。
三、立法: 以國家法律維護供應鏈安全
在相關的行政命令和政策之外,美國的立法者也在一直關注供應鏈。
5月15日,由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議員聯合提出的《促進韌性供應鏈法案》在美國眾議院以390 票贊成、19 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該法案。隨后,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對該法案進行了審議,并以 44 票贊成、0 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該法案。
該法案將再由參議院評審,通過后再經總統簽署后即可生效。
共和黨議員表示,“加強供應鏈對于確保所有消費品的可獲得性和可負擔性至關重要。為了實現強大、有韌性的供應鏈,我們必須制定協調的國家戰略,減少對中國等對手的依賴。”
據了解,該法案將利用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來預測和減輕供應鏈沖擊,確保技術處于美國供應鏈戰略的最前沿。
在美國保護自己的供應鏈之外,美國還通過其捏造的新疆人權問題來打擊我國涉疆供應鏈。2021年3月3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2020年度各國人權報告》,首次以國家名義宣稱中國政府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并且攻擊中國新疆政策。2022年4月12日,美國《2021年度各國人權報告》:繼續妄言新疆對維吾爾族穆斯林和其他少數群體犯下“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行”。
基于反華分子新疆“種族滅絕”“強迫勞動”謊言,2021年7月13日,美國國務院、財政部、商務部、國土安全部、貿易代表署(USTR)、勞工部聯合發布《新疆供應鏈商業警示》,向美國企業發出威脅,聲稱“若不退出與新疆有關的供應鏈、合資企業或投資項目,就有可能面臨違反美國法律的高風險”。2022年6月21日,美國頒布的《維吾爾族強迫勞動預防法案》(簡稱“涉疆法案”)生效,將禁止進口在新疆生產的產品。
此外,美國西方盟友也以人權為幌子打擊我國的涉疆供應鏈。2022年德國參照美國“涉疆法案”等推出《供應鏈企業盡職調查法案》。2023年1月1日,該法案正式生效實施后,立即被美國操控的歐洲人權機構控告德國大眾等在新疆工廠等。
2024年4月23日,歐洲議會以555票贊成、6票反對和45票棄權,高票通過了被稱為“歐洲版涉疆法案”的《關于禁止強迫勞動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立法決議》。歐盟在官網以“使用強迫勞動制造的產品將被禁止進入歐盟單一市場”為題發布新聞通稿,歐盟國家有三年時間緩沖使用該法。多家外國媒體報道認為,此法案針對的就是中國,尤其指向被美國污名化的涉疆供應鏈。
隨后4月24日,歐洲議會以 374 票對 235 票通過了被稱為“歐洲版供應鏈法案”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5月24日,歐盟理事會批準通過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
該法案要求企業及其上下游合作伙伴(包括供應、生產、分銷、運輸、存儲等)預防、終止或減輕對人權和環境的負面影響,將盡職調查程序納入企業制度,對盡職調查過程的有效性進行持續跟蹤和公開披露。
免責聲明:本網注明“來源:XXX”的作品,均為轉載自其它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僅限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為商業用途,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或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如涉及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