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政策力度持續加碼,聚焦制造業補短板。相關企業深耕硬科技領域,高研發投入與高成長性是其代名詞。目前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已初見成效,政策料將引導資本向硬科技轉向,“專精特新”可被視為政策鼓勵的投資方向。
同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區域分布均衡,“小巨人”的高質量發展有望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著眼資本市場,產業政策的支持或在短期內提振“專精特新”
板塊的整體估值,但后續“小巨人”企業的估值水平或逐漸分化,長期投資仍需精細篩選。
“專精特新”力度加碼,梯度培育體系已逐步構建。“專精特新”概念在2011 年首度明確,致力于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
發展。2018 年以來,“專精特新”政策力度持續加碼,聚焦制造業補短板。
目前我國已構建專精特新“百十萬千”梯度培育體系,其中工信部認定的“小巨人”與“單項冠軍”或是政策支持重點。
“專精特新”政策力度空前,資金獎勵是最主要的支持手段。“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正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層級均有所發力。綜合來看,支持政策主要體現在資金獎勵、稅收優惠、融資服務、人才招聘、產業鏈對接等方面,而其中資金支持是最廣泛也最有效的政策手段。一方面,目前中央及地方層面均對“專精特新”企業給予了充足資金支持,且國家、省、市、區級補貼金額可以相互疊加,整體補貼力度相當可觀。另一方面,部分省市資金補貼制度設計體現了分階段支持、陪伴企業成長的政策思路。
專精特新企業深耕硬科技領域,高研發投入與高成長性是其代名詞。目前,工信部已分三批次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 家,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中高端產業領域,并呈現出“56789”的特點:超五成研發投入在1000 萬元以上,超六成屬于工業“四基”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 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份細分市場首位,超九成集中在制造業領域,并至少為一家知名企業做配套。目前“小巨人”們已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專精特新”引導資本向硬科技轉向,“小巨人”有望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一方面,反壟斷與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初見成效,未來將更加注重與保障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的平衡。預計政策將引導資本向硬科技轉向,“專精特新”可被視為政策鼓勵的投資方向,能夠承擔科技創新重任的公司有望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區域分布廣泛且均衡,“小巨人”的高質量有望發展助力當地實現共同富裕。
硬科技突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未來眾多專精特新“小巨人”
中必將走出相關行業的全球“領軍者”。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自立自強是必然的戰略支撐。而在當前市場化經濟階段下,中小企業有能力接棒承擔硬科技突破的重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組合拳”不斷出臺,國家對于“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們相信,必然會有部分佼佼者從國內領先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到國際領先的制造業“單項冠軍”,最終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領航企業。
大浪淘沙,“小巨人”企業后續或逐步分化,投資仍需仔細甄別。從集成電路到新能源車,從5G 到碳中和,產業政策的支持往往會在短期內提振行業估值水平。但“小巨人”仍留有其中小企業特質: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規模小、經營業務單一,抗擊風險能力較弱。另一方面,大部分專精特新企業處于硬科技前沿領域,市場認可度仍然不足,整體盈利能力相對受限。目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間研發投入、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增速均出現明顯差距。后續A 股上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估值水平或持續分化,投資仍需要精細化選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