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堅持把培育引進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提升創新能力的“牛鼻子”,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由此可見,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助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是惠州持續做大經濟總量、快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突破口和工作著力點。
“專精特新”企業的內涵及政策溯源
“專精特新”指的是“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具體來說,“專精特新”企業就是長期專注和深耕于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并做出特色、做出亮點的優秀中小企業。
近年來,國家在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方面可謂成果豐碩。從“專精特新”企業認定標準及近年來企業發展的實踐等方面來看,人們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基本認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規格越來越高。從工信部提出“將‘專精特新’企業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到發改委、財政部等17個部門聯合發文,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以看出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成為國家高層推動的戰略任務,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二是培育體系越來越完善。目前我國各省市對“專精特新”企業的申報條件、篩選標準、梯度培育體系等均已明確?!皩>匦隆敝行∑髽I按申報級別分為市、省、國家級,其認定標準逐級提高;三是存在一個明顯時間節點。從會議規格和政策力度來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國家對“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視程度有了顯著的提高,對它的定位也多與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等國家戰略結合在一起。
惠州市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現狀
近年來,惠州市一方面堅持上下聯動,積極打好惠企政策組合拳,建立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管理提升、融資服務等方面提供精準服務;另一方面,加大經濟支持,對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和20萬元,并積極聯合金融機構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提供多種貸款融資服務?;葜菔袊壹墝>匦隆靶【奕恕逼髽I及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情況如下。
(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翻番
目前,惠州市共擁有26家“小巨人”企業(第一批2家,第二批8家,第三批16家),全省排名第五,但是與第一梯度的深圳(169家)、東莞(79家)、廣州(68家)相比,仍有較大可提升空間。
(二)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增速喜人
自2017年以來,惠州市是21個地級市中唯一一個入圍企業全省排名逐年升高的城市(依次是第11名、第10名、第3名、第2名),目前共有187家企業入圍,2020年入圍133家企業,占全省16.2%,僅次于深圳市、位居全省第二。
惠州市“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困境
(一)小企業無處安身,項目落地難成為痼疾。在“大項目帶動大發展”的理念影響下,各縣(區)偏重于招大項目,承接中小企業動力不足,對中小企業的服務保障不夠。同時,部分工業園準入門檻過高,不少“專精特新”企業在增資擴產過程中難以入園或無地可用。
(二)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產品競爭力偏弱。惠州市制造業整體的研發和創新能力略有不足,在營銷和研發能力上不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在R&D投入方面,惠州市投入為109.35億元,全省排名第五,投入值不足佛山、東莞的一半?!皩>匦隆迸嘤龓炱髽I擁有專利數量平均每家僅7.9件。
(三)技術人才緊缺,中高端人才儲備不足。全市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5:38:57,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才僅有7694人,遠低于珠三角先進地區水平。當前惠州高等院校、中職技工院校面向“2+1”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開設的專業較少,特別是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科在校生比例僅為42.13%,與我市產業對理工科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現實需求有較大差距。
(四)企業融資門檻較高,企業運營成本高。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加上中小企業大多缺少融資所必須的土地、廠房等可抵押有效資產,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普遍設置了較高門檻,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依然存在。
惠州市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建議
(一)加強政策扶持,優化營商環境。一是搭建企業服務團隊。成立惠州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統籌發改、工信等多個部門,積極整合相關企業、人才、協會等資源,有針對性地成立專門智庫機構,并主動上門宣講政策法規,確保政策直達企業負責人。二是加強績效考核。將“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納入各縣(區)政府績效考核方案,要求各縣(區)在原有基礎上每年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增長率上浮5%~10%,倒逼各縣(區)重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三是完善梯度培育體系。打通數據壁壘,通過分析、比對工商登記、稅務、企業年報等大數據,在“小升規”臨界工業企業中篩選出具有發展潛力、成長性較好的進行重點扶持和培育。四是建設“專精特新”產業園。借鑒廣州市經驗做法,在臨深片區建設“專精特新”產業園,重點引入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良的“專精特新”企業,共享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實現產業集群發展。
(二)加強創新發展,優化研發環境。一是打造創新協同發展新格局。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創新,引導“小升規”“專精特新”企業專注關鍵材料、基礎元器件和核心部件等重要環節,形成從研發、生產到市場的產業鏈和配套產業群。探索打造與深圳、東莞等城市兩地產業共建、互融發展的產業生態,培育協同創新發展的產業走廊。二是推動產學研融合。充分發揮本地高校、職業院校的牽引作用,通過校地合作、協同創新等方式,與國內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并與本地知名企業聯合探索建立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形成產學研合作共贏平臺。三是培養創新發展所需的人才與企業家。本地職業技校、??圃盒?、綜合性大學等學校應突出專長與差異化,結合惠州市“2+1”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開設相關專業,為惠州未來發展提供專業對口人才。同時,實施中小企業家培育工程,細化不同層次中小企業家的培訓體系,提升企業家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加強金融扶持,優化融資環境。一是增加政府專項基金,引導中小企業專注創新。合理規劃政府基金的投資重點、運作模式、投資階段等,設立核心技術與關鍵材料等重點產業以及“中小企業專利行動”資金補貼項目等,加大對創業及成長階段企業以及國家重點行業的扶持力度。二是適度降低融資門檻,放寬中小企業運營空間。提高中小企業參與信用評級的積極性,加強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的了解,助推融資門檻降低。引導商業銀行基于優質創新型中小企業需求,為其量身定制覆蓋企業成長全周期、全場景、全生態的金融產品。此外,鼓勵融資擔保企業創新服務模式,精準匹配產品服務,推出“專精特新”專項擔保產品。三是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助力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引進深圳、廣州、東莞等地優質天使基金、風投基金等民間資本,設立高科技創新創業風投資金,為處于種子期、初創期和高速成長期的創業企業提供風險投資,有效緩解中小企業研發資金不足的困境。
(四)加強要素保障,優化培育環境。一是全力保障用地需求。堅持把70%以上用地指標用于工業項目,并在用地指標上向“專精特新”企業適度傾斜,根據延鏈強鏈補鏈實際需要,優先安排相應用地指標,就近協同發展。二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對本市培育的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一次性獎勵標準分別提高至100萬元、50萬元,并對惠州市外遷入本市的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的一次性扶持,吸引優質“專精特新”企業落戶惠州。三是全面增強城市人才吸引力。創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獎金,對“專精特新”企業中新專利研發落地的核心團隊和個人給予5萬元~20萬元的獎勵,獎金一次性到人到崗。此外,提高新引進人才租房和生活補貼,按新建商品房的5%~10%比例配置人才保障性住房,并留出相應指標給本地“專精特新”企業,且在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醫療保障等方面向緊缺型專業人才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