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5月,國家將啟動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認定工作。在此之前,國家共認定發布了三批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按照工信部的規劃部署,今年內我國“專精特新”企業總數將接近8000家。
政府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不僅在國內成功出圈,就連西方輿論也開始聚焦這一動向,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為小巨人企業制定的宏大經濟計劃”。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相關企業往往在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能率先實現零部件、關鍵技術的突破。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指數達到198.02,同比增長27.73%。這些專而精的企業,不少在關鍵領域發揮著“補短板”“填空白”的作用,是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一環。
借助“專精特新”熱,把它與“隱形冠軍”企業進行比較成為一種視角。有人認為,德國“隱形冠軍”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可靠性超過不少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在國際化方面專精特新企業也存在短板,此外,中國“差不多”的傳統文化,疊加資本市場一夜暴富的吸引力等因素都是專精特新之路的文化障礙。
不過,另一種分析并不贊同這種截然分離的比較。這種觀點認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制造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的前一個階段,我國對于中小企業規劃的成長路徑是,形成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到領航企業的創新發展培育體系。
這兩種觀點并非完全對立。獨木難以成林,看“專精特新”企業,應將它放在所在產業鏈甚至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有專家指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往往有諸多“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圍繞著龍頭企業集聚,形成上中下游企業共同促進、利益均沾、共贏發展的金字塔式產業鏈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專精特新” 可以引領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而更大范圍看,龍頭企業對“專精特新”企業的帶動往往掩藏在地平線之下,卻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早在“專精特新”的概念還未出現前,這種企業共進的路徑實際就已形成。其中,中國液晶屏產業的發展很具有代表性。
供應鏈問題專家林雪萍曾在文章中梳理過液晶顯示器TFT-LCD產業飄搖過海,從美國、到日本、到韓國、最后來到中國大陸而崛起的四波脈絡。
前三波發展浪潮都沒輪到中國大陸。在第一波發展中,美國企業的壯志未酬。TFT-LCD液晶屏的創新原理來自美國,美國電視鼻祖RCA、GE、霍尼韋爾、IBM等初期輪番上陣,都想從客廳的大電視機直接切入,最終鎩羽而歸。隨后,日本企業夏普從手表、計算器的2寸、4寸液晶屏入手,出其不意地為LCD找到了一個地盤,實現邊緣突圍,為平板電視崛起打下基礎。再接著,借助搶人才策略以及大膽投入,韓國在第三波浪潮中崛起,中國臺灣地區采取跟隨戰術,也趕上了產業黃金期。
中國液晶屏的故事要從2003年說起,當時京東方引進現代淘汰的3.5代線,在之后的四年差點垮掉。2009年TCL旗下的華星光電也入了局。但這些都還只是生產,不是銷路。
2010年,京東方在合肥建設六代線,但雖有雄心,無人喝彩。這種時刻,供應鏈上下游的相互幫扶就顯得尤為重要。IT制造業龍頭聯想當時也剛開始走上扶持國產供應鏈之路,對京東方的液晶屏,聯想每年留出5%進行試應用,兩家公司的工程師們還一度一起住在工廠,打磨顯示屏與整機磨合的工程細節。此外,聯想旗下合肥聯寶工廠在京東方最艱難的時候,一口氣吃下其40%的產量。這樣通力合作的細節構筑了之后中國液晶屏高歌猛進十年的基礎。再后來,曾經專而精的企業也成為行業巨頭,又延續了促進產業發展的新征程。助力中國供應鏈繼續向前端延伸的接力還在進行,那可能是另外的故事了。
林雪萍認為,要看懂一個公司的價值,需要更多地躬下腰,細看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大江大河——那里面寫滿了全產業掙扎和奮斗向上的故事,那才是完整的真相。
或許,用這樣的視角,無論是看待龍頭企業,還是“專精特新”企業,都將有更新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