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申報,是需要屬于省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認定或重點培育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或其他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優勢突出的中小企業。申報成功,頒發“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證書,每戶給予一次性100萬獎補(以各地方具體獎補金額為準)。以下是華夏泰科小編帶來的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申報條件及發展方向,希望有所幫助。
(一)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申報補貼
1、資金扶持:每戶給予一次性100萬獎補(以各地方具體獎補金額為準,甚至更多)。
2、榮譽資質:頒發“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證書。
3、政策幫助:重點對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是“一企一策”給予幫助,如財政專項資金、稅收優惠、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創新支持、市場開拓扶持、融資增信等。
4、政策扶持:在融資服務、技術服務、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專題培訓等方面重點扶持。
5、企業人才:有專門的校園、社會招聘渠道,及人才培訓優惠。
6、企業推廣:提高企業資質榮譽、提高企業品牌和產品推廣等。
7、企業發展:后期對企業在企業金融服務上有傾斜,提升本企業在金融市場融資吸引力,獲得此榮譽(能獲得此榮譽的企業代表企業的成長性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報范圍)后期在企業技改項目,培育項目資助申請上有政策傾斜。
(二)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申報條件
1.基本條件
(1)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工商注冊登記、連續經營3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符合《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的中小企業,且屬于省級中小企業主管部門認定或重點培育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或其他創新能力強、市場競爭優勢突出的中小企業。
(2)堅持專業化發展戰略,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能為大企業、大項目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或直接面向市場并具有競爭優勢的自有品牌產品。
(3)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內部管理等方面不斷創新并取得比較顯著的效益,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廣價值。
(4)重視并實施長期發展戰略,公司治理規范、信譽良好、社會責任感強,生產技術、工藝及產品質量性能國內領先,注重綠色發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有較好的品牌影響力,具備發展成為相關領域國際知名企業的潛力。
(5)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企業,不得被推薦:申請過程中提供虛假信息的;近三年發生過重大安全、質量、環境污染事故的;有偷漏稅或其他違法違規、嚴重失信行為的。
2.專項條件
(1)經濟效益。截至上年末的近2年主營業務收入或凈利潤的平均增長率達到5%以上,企業資產負債率不高于70%。
(2)專業化程度。截至上年末,企業從事特定細分市場時間達到3年及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達70%以上;主導產品在細分市場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且在國內細分行業中享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3)創新能力。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含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下同)2項或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5項及以上;自建或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機構,設立技術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環節,至少1項核心業務采用信息系統支撐。
(4)經營管理。企業擁有自主品牌;取得相關管理體系認證,或產品生產執行國際、國內、行業標準,或是產品通過發達國家和地區產品認證(國際標準協會行業認證)。
3.分類條件
(1)上年度營業收入在1億元及以上,且近2年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不低于3%。
(2)上年度營業收入5000萬元(含)—1億元(不含),且近2年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不低于6%。
(3)上年度營業收入不足5000萬元,同時滿足近2年內新增股權融資額(實繳)8000萬元(含)以上,且研發投入經費3000萬元(含)以上,研發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比例50%(含)以上,創新成果屬于本通知“二、重點領域”細分行業關鍵技術,并有重大突破。
(三)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申報條件及發展方向
2022年,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激發涌現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的部署,繼續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一是出臺三個辦法,即《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與培育辦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與培育辦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與培育辦法》,夯實培育基礎。這里也跟大家報告一下,《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與培育辦法》即將出臺。二是擴大培育規模。2022年擬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業,帶動各省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規模,同時全面啟動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工作。三是突出梯度重點。把落實《實事清單》作為重點,更加注重支持企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更加注重從產業鏈角度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1.明確了梯度培育的總體思路。把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作為《“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九大重點工程之首來部署,明確了“百十萬千”的培育目標,也就是說,“十四五”時期培育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千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2.一件事是加大培育力度,擴大遴選規模,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達到2930家,是第一、二批總和的1.5倍。第二件事是中央財政新增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資金,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第三件事是舉辦首屆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峰論壇,進一步堅定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第四件事是北交所的設立為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對接資本市場打開了新的大門,各大商業銀行紛紛推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屬產品和服務,金融支持專精特新發展的力度顯著增大。第五件事是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提出31項具體任務,之后,北京、山東、吉林等省市陸續出臺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發展的政策。
3.提升了梯度培育的實際成效。4762家小巨人企業具有“5678”的特征,超五成企業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超六成企業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企業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企業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很多企業都在強鏈補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增強發展活力、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各類媒體、專家學者、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圍繞“專精特新”做了大量的報道和研究,有效地傳播了專精特新的理念,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