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專精特新”已經成為政策熱詞、產業熱詞、投資熱詞。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近日表示,2022年計劃再培育3000家左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各省區市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萬家左右。記者梳理發現,今年,有20多個省份在兩會中也都提到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計劃,并且制定了具體目標。

天津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在發展和扶持“專精特新”企業道路上,仍存一些薄弱環節和滯后問題。他分析,“專精特新”行業門檻高,中小企業受自身研發能力弱、人才匱乏等因素制約,研發投產周期長,在技術高速更新迭代的環境下,可持續發展困難;部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困境尚未得到完全緩解。另外,受疫情及國外復雜環境影響,多數企業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處于產業中下游的中小企業缺乏對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塑造和掌控能力,市場競爭力不強;多數“專精特新”企業受資金能力和人才環境等因素制約,高端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人才儲備受限,未來關鍵崗位人才斷層風險日益加重等。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孫太利表示,科技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之靈魂。以數字化賦能企業創新發展,將數字技術和企業生產經營模式融合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市場占有率,有利于形成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發展格局。他認為,要著手從以下方面做好文章。
首先,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高品質資源池作用。一是建議政府部門牽頭,行業協會參與,以國際視野和市場眼光,完善制定本地區或行業“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賦能方案。精準優化企業數字化創新發展細則,加快研究制定數字化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和培育辦法,精細落實解決企業數字化發展前沿問題和創新難點。二是為“專精特新”企業優化建立數字化服務資源庫,培育深度服務信息化示范平臺,為企業提供標準化、平臺化、數智化解決方案。三是擴大建設中小微企業數字化創新創業示范基地,規模化形成“專精特新”特色產業集群,發揮行業專家、企業家集聚優勢,協同互助實現企業綠色低碳、降低成本、提質增效、科學管理。
其次,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專項資金杠桿作用。一是建議持續切實落細落地數字化“專精特新”企業減稅降費措施,同時為投資該類型的其他企業亦減免稅費等,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大空間。二是建議加大數字化“專精特新”企業專項獎勵基金支持力度,進一步落實梯度支持細則。對處于種子期、風險高、投入高的企業,充分為企業提供初創期保障性風險資本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隨著企業從創業期轉向發展期,政府要加強組織企業家與多類型金融機構對接,增進企業與金融部門聯系,促成融資項目合作。三是建議政府完善建立長期資本投資平臺,投資項目不關注短期盈利,更看重長期回報。鼓勵優質風險投資公司以入股的方式投資未上市數字化“專精特新”企業,所獲得紅利給予一定稅費減免,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再次,夯實監管與專業服務力量,充分發揮正向激勵作用。一是持續加大反壟斷力度,以強監管為數字化“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良好生存空間。加大公平保護產權,完善物權和對企業及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形成正向產權激勵機制。二是政府主管部門聘請數字化、科技創新領域專家以及專業可信數字化服務商等,幫扶企業對企業家、管理人員等加強數字化發展賦能培訓,對技術研發與應用、轉型服務診斷等進行實質性對接活動。三是探索校企合作數字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充足新生力量。鼓勵支持高校在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招生規模等方面向數字人才傾斜。擴大大院大所研發成果和企業技術研發需求對接,推動協同創新,促進科技創新資源流動,完善產、學、研、用多主體共贏共享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