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政策培育與金融護航,我國已有眾多“專精特新”企業齊頭并進,在陽光和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專家認為,未來仍需在資本支持、政府幫扶與品牌塑造上發力,讓更多有著“金剛鉆”的“專精特新”企業屹立百年不倒,肩負起“中國制造”金字招牌的使命。
政策發力全方位護航
一個地區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的驅動力,而“專精特新”企業正是企業中的“金剛鉆”。它是專業領域攻堅克難的好手,最具成長為枝繁葉茂的“隱形冠軍”的潛質。
品牌中國戰略規劃院專家、青島創想力品牌研究院創始院長蓋彥梳理說,2011年是“專精特新”元年,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明確將“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形成一批“小而優”“小而強”的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協調發展。
2018年是“專精特新”發力年,工信部開展首批“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作。2021年則進入提檔年,財政部、工信部在1月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將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當年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提出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此時,工信部已相繼公布了三批共計4762家“專精特新”企業。
我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就是要發揮其靈活機動的作用,不求大而全,但求精且深,在專業領域持續深耕掌握“拿手絕活”,拿得出“拳頭產品”,既能填補國內空白,又能在商海中闖蕩出海闊天空的未來。
深耕智能制造領域的宜科(天津)電子有限公司(簡稱宜科),就是這樣一家有“絕活”的企業。“中國應該擁有自己的高水平工業自動化產品?!睉{著這樣的理念,2003年,張鑫創辦宜科,面向中國工業用戶,持續開發并優化自動化產品線,如旋轉編碼器、傳感器、系統部件等系列產品,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填補國內空白。宜科的傳感器產品被列入工信部工業強基工程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示范項目。
面對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張鑫目光長遠,早在2016年就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布局“工業自動化+工業互聯網”戰略。其推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各類軟硬件產品,聚焦數字化工廠解決方案,受到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的青睞。
為了讓這些有潛質的“樹苗”茁壯成長,國家對“專精特新”企業這些年扶持力度不減。特別是北交所的設立,成為“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的又一加速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玉珍認為,北交所定位于服務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依托新三板原有的基礎層、創新層和精選層,構建了從權益掛牌、Pre-IPO 交易到公開發行募股的企業全生命周期資本市場服務體系,補足了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關鍵一環。北京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徐明也表示,北交所將聚焦“更早、更小、更新”,充分體現市場包容性和精準性,兼顧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工信部等多部門日前聯合制定《“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進一步明確通過政策引導,推動要素資源向優質中小企業集聚,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并提出到2025 年,推動形成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為“專精特新”企業營造了優越的發展環境。
“我們將建立分層評價指標,為優質中小企業精準‘畫像’;完善分類培育辦法,系統構建從孵化培育、成長扶持到推動壯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體系?!惫ば挪恐行∑髽I局局長梁志峰表示,通過一系列引導措施, 逐步構建起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示范引領更多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真正形成中小企業“萬馬奔騰”的繁榮景象。
金融提速創新匹配需求
在傳統市場競爭中可以看到,隨著產品日益同質化,價格戰逐漸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企業在低水平重復競爭的漩渦中難以自拔,或微利靠量維系,或在隨波逐流中銷聲匿跡,如何真正從價格戰邁向價值戰值得思考。“專精特新”企業則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沃德傳動(天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沃德傳動)的發展就印證了這一點。2010 年,五位清華大學EMBA 校友帶著振興民族減速機的夢想,創建沃德傳動。當時,項目啟動資金來自創始人賣房自籌。
類似人體心臟,傳動設備是工業的“心臟”,在生產中起到動力傳達的作用,減速機是傳動設備的重要門類?!熬劢姑禾块_采井下刮板機用減速機,2011年我們第一個產品——3×1000 kW大功率減速機下線,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蔽值聜鲃映崭笨偨浝砗蛘f,公司馬不停蹄又在第二年研制出3×1600 kW刮板機用減速機,產值做到一億元,在創新道路上策馬馳騁。
歷經十余年發展,沃德傳動打破了17項進口品牌的技術壟斷,開創了多個產品國產化先河,如今已擁有211項國家專利,39項發明專利,并參與評審9項國家及行業標準。
“專精特新”企業的壯大離不開金融保駕護航。胡彬說:“我們僅用15分鐘就在線獲得了350萬元的授信額度,而且年化利率只有3.96%,隨借隨還。從資金成本和便捷度來說,金融服務的創新步子邁得很大,也更契合我們科創型企業的短期資金周轉需求。”
胡彬所說的這項服務來自我國首批民營銀行之一的金城銀行推出的“專新貸”首筆授信。金城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用以往金融評價標準,不少“專精特新”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缺少土地廠房等傳統質押物,所需資金的機動性也很強,這就需要金融部門在個性化、定制化創新中提高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服務能力。
在數字化護航下,截至2021年底,金城銀行“專新貸”上線2個月,已累計授信突破5億元人民幣,累積放款接近2億元,為全國多個省市超過500戶高新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包括10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帶來了全線上數字信貸體驗,戶均授信額度超過100萬元,已借款企業滿額提款率近60%,復貸率40%。
“2017年,金城銀行給予了我們48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同年我們也做了6500萬元的新三板定增,全部投入到了智能監測平臺項目的研發中?!焙蛱寡?,智能監測平臺項目將是公司新的增長爆發點。
不只是金城銀行,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在持續提升金融服務的適應性、競爭力和普惠性過程中,開始將目光投向“專精特新”企業。以工商銀行為例,截至2021年11月底,工商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超過2萬億元,在北交所第一批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中,多數為工商銀行服務的企業。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有高成長性,但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高,其特點與股權融資更為契合,資本市場首先應加大支持和服務力度。”資深金融研究學者董希淼認為,要著力打造和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從根本上為“專精特新”企業創造更加適宜的金融環境。
立體化幫扶助力再攀高峰
實干興邦,立足實體經濟的“專精特新”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追求。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雙重沖擊下,培育和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有助于提振中小企業的信心,保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更好地促進“六穩”“六?!?,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當重型機械制造行業中小企業大多仍是粗放型發展模式時,李尚杰帶領下的天津吉達爾重型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從“制造”向“智造”升級,回望這幾年的歷程,李尚杰覺得,這條路走對了!
他告訴記者,國內重型鍛壓設備中關鍵核心部件拉桿通孔加工技術,通常只能達到2到3毫米的通孔精度,難以滿足火箭、飛機等重型高端鍛壓設備精度要求。與此同時,大型拉桿拋光也是行業痛點,普通車床拋光效率低,對車床本身損害很大,即便有企業開始研發大型拋光機床,但在設備穩定性與光潔度上仍不理想。
“難點正是我們的突破點!”公司全力以赴科研攻關,一舉實現22米的大型拉桿通孔誤差不超過0.5毫米,大型拉桿專用拋光機床可穩定完成直徑達600毫米、長度達20米的大型拉桿拋光,突破了大型拉桿生產和使用的雙重難題。如今,這家僅有100 多人的企業手握授權專利80 余項,高科技研發團隊人數過半。
李尚杰說,企業在初創期難免遇到坎坷,最需要雪中送炭。通過零抵押、零擔保,僅靠稅務、工商等大數據建模, 金城銀行就為其提供過140 萬元授信, “這可是在企業關鍵時刻幫了一把?!? 除了金融活水,在市場對接、知識產權幫扶、審批提速、物流通關等諸多領域,都需要各部門及時出手幫助。一旦企業爬坡過坎登上巔峰,自然能為社會提供應有的回饋。
董希淼建議,對“專精特新”企業可采取差異化幫扶措施,優先支持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專精特新”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降低融資成本和企業杠桿率。突出“更早、更小、更新”,推動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北交所、科創板、新三板等上市, 提升直接融資比重。支持“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獲得更多中長期融資,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此外,鼓勵銀行與創投機構合作,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同時提供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不斷拓寬“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和渠道。
對各級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門來說, 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同樣大有可為??商剿鹘⒔∪髽I、金融、政府各方責任共擔和損失分擔機制。如設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 健全科創企業擔保體系。適當提高“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不良率容忍度,并落實容錯糾錯、盡職免責制度,減少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后顧之憂。在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上不斷發力,依法依規增進信用信息共享。
“資本市場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獲取融資服務、規范治理結構、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惫ば挪恐行∑髽I局副局長王海林說,工信部正組織開展優質中小企業評價和培育工作, 建立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到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對擬上市“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開展分類指導、精準培育、投融資對接,提高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
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 蓋彥認為,“專精特新”企業在用好這一名稱背書的同時,要加快發展核心能力, 在專、精、特、新的四個方面不斷提升,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品牌個性,培育品牌無形資產價值,從物理維度的成功向情感維度的成功過渡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