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表示,2022年將新培育3000家左右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通過中央財政重點支持500家以上“小巨人”企業。
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4日消息,該部2022年將研究制定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評價和培育辦法,健全優質中小企業評價體系和梯度培育體系。
此外,將制定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政策措施,推動更多大企業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放市場,推動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共生共榮的生態。舉辦“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厚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沃土。
2021年,工信部新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30家,中央財政安排35億元(人民幣,下同)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
資料顯示,工信系統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企業11.7萬家。
目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已超五成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涌現出一批“補短板”“填空白”的企業,已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生力軍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強且處在產業鏈核心位置,是轉變經濟結構和布局未來產業的戰略重點,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首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有較強的成長性,構成了未來產業生態雛形,其自身增長能力已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另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能夠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為其他中小企業轉型提供借鑒,對整體產業具有較強帶動作用,也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進一步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有助于發揮經濟系統優化作用和整體帶動效應,使全社會資源更有效配置,通過存量優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新發展格局的行穩致遠關鍵在于我國經濟的安全性和競爭力,尤其是產業發展實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強,有助于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補短板”“鍛長板”,已成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穩定器。在“補短板”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圍繞重點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做技術攻關,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韌性和競爭力。在“鍛長板”方面,“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能力在細分領域成長為單項冠軍,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成長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多樣性中小企業組成的經濟生態是經濟韌性的基礎保障,“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梯次格局更構成了有活力有韌性抗沖擊的多樣性經濟生態,為現代經濟體系建設提供微觀支撐,也為新發展格局構建奠定基石。
創新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靈魂,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推進,企業和產業都將經歷解構和重構過程。相比于大企業,中小企業業務專注單一,在創新上更靈活,也更具經濟發展適應能力。當前,我國大部分技術創新來自中小企業,新上市科技產品主要由小型創業公司提供,部分大企業的創新是收購小企業的結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相比大企業,因其更加重視科研成果的落地,且利益機制更加靈活多樣,科研機構更愿意跟中小企業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處在產業發展和技術應用前沿,在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需求更大能力更強,將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生力軍。
2021年北交所股票平均漲幅達98.9%
火爆行情,直接延續到2022年
北交所開年第一重組股票,中航泰達,1月5日開盤即30%封板漲停
北交所開年第一只注冊制新股,威博液壓,1月6日上市直接漲幅達190%,尾盤收在168%,較發行價格漲了約2倍,單日成交額1.87億元。
北交所的大漲與滬市、深市的狂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股民感嘆,北交所大肉真香!
截至2011年1月1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已達83家,北交所總市值約2700億元左右浮動。北交所開市以來,整體運行平穩,市場財富效應初步顯現。